
党史故事 ‖三女勇跳“千丈崖”
发布时间:
2024-07-02
在江西省安福县泰山乡白竹坪村后面,有一座石崖,远远望去,石崖山势险恶,高峻陡峭,当地群众称之为“千丈崖”。
1934年8月下旬,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机关率红军独立五团从永新县牛田乡出发,向位于武功山的安福县泰山乡转移。跟随他们上山的,还有从沦陷苏区逃亡出来的3000余名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开启了湘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而此时,国民党三支军队也正扑向武功山区,企图一举剿灭红军,杀害逃亡的家属和群众。
中共莲(花)安(福)萍(乡)中心县委妇女部长李发姑(又名李珊)和刘端英、郁怡花3人日夜奔走在各个儿山头村庄,负责安置转移山上的难民。一天晚上,乌云密布,北风一阵儿接一阵儿,吹打在人脸上像扎针儿一样疼。看来暴雨即将来袭,但李发姑姐妹仨一刻也没有停歇,赶到白竹坪村继续做安置工作。
一进村子,只见许多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们蜷缩在一起,他们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冻得直打哆嗦,有的手里边还抱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看到李发姑3姐妹的到来,群众们满是恐惧的眼里涌现出了一丝期待。
这一切,被姐妹仨看在眼里是疼在心上:这些可都是从老苏区逃出来的革命群众,都是兄弟姐妹啊,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安置好,决不能有任何闪失!
李发姑立即召集难民到祠堂里开会,发放安家费和慰劳品。郁怡花和刘瑞英则挨家挨户儿做宣传动员工作,安排难民的住宿吃饭等事务。
这一干,就干到了天黑。北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突然,“砰!砰!”村前响起了枪声。李发姑她们知道,是白军匪兵又上山“清剿”来了,村民们又要遭殃了,还没有完全安置好的红军家属和群众他们可怎么办啊?情况万分危急。姐妹仨急中生智,迅速指挥群众向村左侧的安全地带转移,而她们自己,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她们3人沿右侧山脊拼命往上爬,一边爬还一边摇动着树枝,高喊着:“兄弟们,快跑!敌人来啦!”
愚蠢的敌人上当了,他们听见喊声,又见树枝“沙沙”作响,误以为游击队主力就在前面,于是打开手电筒,像一群疯狗似的拼命往前扑,为首的还大叫:“不要开枪,抓活的!看他们往哪儿跑?”
手电筒的光束一步步向姐妹仨逼近。她们一口气儿爬上山顶,回头一看,山下村子里没有一点儿光了。她们知道,敌人已经被全部吸引过来了,群众们也已全部安全转移,人民的生命财产又一次得到了保护!想着,她们脸上不禁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可是,再往前一看,漆黑一片,阵阵阴风从山下袭来。她们断定,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千丈崖”,掉下去定会粉身碎骨!敌人一步步向她们逼近,还不到10米远,已经依稀可以看到他们狰狞可怕的面目。怎么办?要冲出敌人的重围是不可能了,可要是落入敌人的魔掌当俘虏,更不情愿。
这时,她们想起了党的教导,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亲爱的战友.……敌人越逼越近,只见姐妹仨互相耳语了几句,接着紧紧相拥在一起,高呼:“红军万岁!苏维埃万岁!”然后纵身一跃,跳下了“千丈崖”……这一惊人壮举,把围上来的敌人一个个被吓得目瞪口呆,纷纷逃下山去。
第二日清晨,潺潺的溪流唤醒了李发姑和郁怡花。原来,昨天夜里她俩纵身一跳,却意外被树枝藤蔓缠住,弹落在溪边的草地上,捡回了条命。可刘断英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的尸体还悬挂在崖腰的树桠上,昂着头,两手往前伸。李发姑、郁怡花俩抹干眼泪,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这位牺牲的英雄姐妹致敬。
李发姑、郁怡花强忍着伤痛相携而行,后被上山砍柴的李敬香老人救下,并将她们送往大坪高岭医院治疗。伤未痊愈,李发姑、郁恰花又投入到紧张的革命工作中去了。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