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

血色钟声长鸣时

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沉思


发布时间:

2025-09-20

 

八月的南京,骄阳熔金,炙热的空气仿佛仍在灼烧着未愈的历史伤痕。当我们一家三口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道沉重的大门时,夏日的热浪骤然凝固——30万冤魂的悲鸣,让八月的流火化作刺骨寒冰。

苦难的群雕以撕裂时空的姿态矗立眼前:母亲怀中永远沉睡的婴儿、少年指向苍穹的枯瘦手臂、老者望向未来的空洞眼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未尽的挽歌。在英烈墙前驻足,指尖轻触易安华、朱赤两位江西籍将军的名字。38岁的易安华血染金陵城墙,34岁的朱赤与阵地同殉;23岁的乐以琴、戴广进驾战机如流星般撞向敌群,将青春永远定格在1937年的天空。这些本该享受盛年时光的生命,却用血肉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不朽长城。

我的家乡高安团山寺遇难同胞的惨痛画面也在此刻被唤醒——原来历史的伤痛从未局限于一城一地。那张京沪铁路线上盲母与幼子逃难的照片,那双万人坑中母亲紧搂婴孩的遗骸,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民族最深的痛楚。但黑暗中总有星光:京特与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撑起的庇护所,魏特琳女士如母鸡护雏般张开的手臂,印证着人性光辉从未在至暗时刻熄灭。

走出展厅,长江的暖风裹挟着现代都市的喧嚣扑面而来。浑黄的江水依旧东流,却已洗尽往日血污。两岸高楼林立,孩童嬉笑穿梭于绿荫之间——这平凡的人间烟火,正是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礼物。江涛声中,那句血写的警示愈发震耳欲聋:“国弱则家破,军衰则民殇”。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馈赠,而是需要实力捍卫的宝贵成果。

我将这番感悟化作种子,播进身旁就读于空军工程大学的儿子的心田。看着孩子眼中燃起的坚毅之火,我知道精神的火炬正在传递。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将这份家国情怀熔铸于日常——每次政策落实、每回暖心服务,都是为和平大厦添砖加瓦。唯有将个人微光汇入强国复兴的星河,才能让生命获得真正的价值。

长江依旧奔流不息,它见证过最深的黑暗,也正倒映着最美的曙光。让我们将馆内冰冷的数字转化为胸中滚烫的信念:以岗位为战位,以实干筑长城,让和平的炊烟永远袅袅升腾,让孩子的笑脸永远如秋日般灿烂丰盈。

唯有这样!才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对未来最庄重的承诺。

(作者系高安市委组织部老干办主任、高安市新四军及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


 


 

撰稿:张晓斌

图片:王健根

编辑:刘   艺

审核:王健根


 

 

上一页

下一页

联系我们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友竹路7号(新四军纪念馆)

联系人:副站长:叶凌云   

              编辑:杜德兰

 

新四军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


©版权: 江西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全部
  • 全部
  • 产品管理
  • 新闻资讯
  • 介绍内容
  • 企业网点
  • 常见问题
  • 企业视频
  • 企业图册